发布时间:2022-03-29
浏览次数:589
陈独秀是对中国近代进程影响极大的人,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还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最初唤醒民众,凭借的是笔杆子——撰写具有进步思想的文章、创办刊物。
比如在1922年创刊的《向导》周报,便是由陈独秀、蔡和森等创办的、宣传进步思想的中央机关报。报头上的“向导”两个字,是由陈独秀题写的,气息俊逸、自然生动,具有鲜明的个性。
或许是大家关注陈独秀,大多放在其革命思想上,对其书法注目较少,所以知道的人并不多。实际上,陈独秀是极善书法的,近代书法史上有个著名的桥段,即陈独秀论沈尹默书法“其俗在骨”,可谓一语中的,从侧面也可以看出陈独秀在书法审美上的独到眼光。
陈独秀谈及自己写字的经验时说,写字和画画的道理是一样的,既要有先天的天分,又要有后天的勤奋。勤奋锤炼内在功夫,天分表现外在形式。字要是能够既有外在又有内在,那才“中看”。
陈独秀将自己的书法看作是“写字”,这和当下的书法爱好者动辄自称“书法家”有着明显的区别。在陈独秀眼里,想要写好字,先天的天资和后天的积累缺一不可。这其实是所有艺术门类,都需要遵循的规律。
“写字如作画”,这是陈独秀从书法的内在机理上,将书法的用笔特点、笔画特征、结体哲学,与传统绘画的相通之处,进行了深层次的观照。
当我们今天重新站在东西文化的结合点上,重新审视陈独秀的书学思想,就能体会他是深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尽管他倡导新文化运动,要革“旧文化”的命,倡导变革创新,但他是在充分懂得历史并尊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规律的基础上,才提出了书法创新观点。
陈独秀的书法人生,经历过童幼时的书法启蒙教育,再到秀才科举考试的馆阁体训练,直至最后完全是充满个性的书写风格。从按照原始风貌临帖学书,到吸纳原始味道的“金石气”、北魏碑味,走上碑帖合一的雄关大道,20岁以后就展露不俗的书法才华、独树一帜的书法审美思想。
陈独秀一生为革命奔波,最后他在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及书法上找到了精神的归宿。相比于一般书法家,陈独秀有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对汉字的精深研究,这使得他的书法有着非同常人的文字结构基础,因而善于因体赋形、据势变形。
陈独秀晚年在江津期间,对往来友生所赠书法,大都是不经意之作,草字居多,信笔挥洒,有时是任手勾勒,有时是全神贯注,这种循情随意的书写,加之陈独秀深厚的书法功底和文化素养,反倒尽得书法真味。
当今的书法创作,不注重学养、文化的积淀,而是将创作重点放在了表面形式上。步入全国书法大展展厅,色彩斑斓、花里胡哨的作品触目皆是,而细看之下书法面目雷、取法单一,丧失了书法的文化属性。
从陈独秀晚年的大批手稿中,我们就不难获得这样的认识。如陈独秀流传下来的很多作品,初看好似随意不经,但草书潇洒畅达、隶书古拙有趣,承袭的是传统的文化精神。尤其是他的大字草书作品,开张恣肆、饱满充沛,具有伟岸的男子气概。
陈独秀在率真随意中留下了今天我们称之为“书法”的东西,实际上,他从来都不是有意来写什么不朽的书法作品,或专为书法而书法,而是任由性情书写。因此,这样的写字没有做作,质朴自然,潇洒出尘,兼有实用与审美的双重效果。
Copyright © 2022 中国书法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神州控股有限公司 技术运营
400-133-5156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