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9
浏览次数:615
一位农民曾在内蒙古伊盟准噶尔旗十二连城遗址挖掘到一个墓葬,内中出土一方墓志。通过墓志的文字可以看出,这方墓志是唐代银州龙川府长史白休徵与其妻子的合葬墓志。
这方墓志的埋葬时间是盛唐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墓志为砖质,与我们常见的墓志不同,这方墓志的书写是墨迹,并没有经过刊刻。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书法经典,大多是碑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纸质难于保存,流传下来的难度比较大;二是古人但凡遇到祭祀、典礼、丧葬,总要刊刻文字以流传后世。综合这两个原因,碑刻成为学习书法不可或缺的资料。
但是,碑刻书法在稳定、真实的基础上,也有经过再加工以致书写性大打折扣的弊端。启功先生谈到学习碑刻书法时说“透过刀锋看笔锋”,意思就是要通过刊刻的刀痕,追踪到书写时的效果。但这对于大部分书法爱好者是有较高难度的。
《大唐故银州龙川府长史白君墓志铭》是墨迹,没有经过镌刻,也就留给我们一窥当时书法真迹的机会。这方墓志仅有327字,体量并不算大,但要知道这是在土里埋藏了千年的书法真迹,由此看是足够珍贵的。
从书法欣赏的角度看,这方墓志也意义非凡、价值巨大。唐代书法最为后人称道的是楷书,无论是书法的艺术成就,还是涌现出的书法大家,都堪称书法史的巅峰。唐楷也为后世树立了规范、严谨的楷书样式。
《大唐故银州龙川府长史白君墓志铭》墨迹的书体为楷书,间杂少许行书,结体规范端庄、用墨粗重厚实、线条劲健有力,再加上墓志打有界格,更增加了书法的规整。
与我们常见的唐楷稍有不同的是,这方墓志的书法在用笔上很有王羲之《兰亭序》的风采。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喜欢王羲之书法,尤其重视《兰亭序》。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方墓志可以看作是王羲之书风在唐代流行的佐证之一。
如果我们非要找这方墓志书法的源头,我们或许可以追踪到唐代大书法家智永。智永在书法上用功极为勤奋,他在永欣寺的30年间,日日以研墨挥毫为事,书写了大量的作品。所以,智永的书法在当时流传甚广。
盛唐时期距离智永的年代并不算久远,所以这方墓志的书写者是完全有可能见到智永真迹的。再加上智永王羲之后裔的身份、书法的名气,学习智永书法也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
智永的书法,根本也在二王笔法,在字势上以平正为主,不刻意追求险绝。这也是其书法得到绝大多数人喜欢的原因。以此来对比《大唐故银州龙川府长史白君墓志铭》的书法,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一目了然。
《大唐故银州龙川府长史白君墓志铭》的书法用笔圆润饱满,刻意看出娴熟的书写技巧。这方墓志的书法作者并不知名,但其书法水准却让人惊叹。其实这很容易理解,古人自幼开始使用毛笔,日积月累的摩梭,自然书写娴熟自然。
而当代人习惯了电脑打字,即便写字也绝大多数使用硬笔,这和古人的日常习惯有着霄壤之别。这也说明一个问题:书写技巧是书法表现力的根本,没有日积月累的功夫,是写不好书法的。
这方墓志在皇皇书法史上并不著名,但它带给我们唐楷的本真面貌,以及展现出的高超水准,还是值得揣摩学习的。
2001年,这方墓志入藏内蒙古托克托博物馆,有机会大家可以亲眼去看一看。
文:止斋
Copyright © 2022 中国书法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神州控股有限公司 技术运营
400-133-5156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