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进入中国书法协会!

中国书法协会 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己任!

China Calligraphy Association,Carry forward Chinese culture!

400-133-5156

客服服务时间:9:00-18:00

当前位置: 首页>书坛资讯>书法田园

他是明末高僧,书法超凡脱俗,被誉“云中一鹤”

发布时间:2022-03-29

浏览次数:550

担当和尚像

担当(1593—1673),俗姓唐,名泰,字大来,法名普荷、通荷,号担当,出身明末仕宦之家,云南晋宁人(祖籍浙江淳安),因入京应试不第,遂绝仕意。

后来,担当拜董其昌、陈眉公为师,研习诗书画。明亡以后,隐居于滇西鸡足山、大理感通寺为僧。虽然偏居云南边陲,但丝毫不影响担当成为诗书画三绝的大家,被誉为“云中一鹤”“南中高士”。

担当书法

他的诗以佛家的目光,关注世间的炎凉,既有意境,又有志趣,仿佛一时是佛门的担当,一时又成了俗家的唐泰。他的草书既见天分,又见功力,尤其是在章法、布局、用墨上深得虚实相生之妙。

担当的书法,来于何处呢?

担当书法

(一)晋唐帖学的影响。

明清时的书风,基本承袭晋唐以来的帖学一路,以帖学为主,以尚“意”、尚“态”为主,除王铎、徐渭、黄道周、郑燮、赵之谦、金农等有所创新、别开生面外,多数书家走的仍然是遵循传统之路。

担当早期的书法,受时风影响,毫无例外亦是走帖学之路。其草书作品,在用笔、结体、风尚等方面,可以窥见二王、张旭、怀素对他的影响较深,亦可看出担当对传统书法的用功之勤。

担当书法

正是对传统的尊崇和不懈努力,担当的书风,折射出对传统正脉的准确理解和较好把握,典雅气息、文人风骨、正大之象、质朴品格等跃然纸上,得到较好体现,展示出他的天资禀赋和艺术才情。

其在《山居写况》一诗中,有“画师北宋与南宋,书法大王兼小王”句,道出他的书法源流、审美追求和审美取向。

(二)董其昌的影响。

明天启五年(1625年),担当拜在董其昌门下研习书画。彼时董其昌(1555—1636)声名显赫,系明末清初书画界的领军人物。其书画秉持正统法脉,清新淡雅,温润俊逸,在宗法晋唐、博采众长基础上形成自然清新的格调。

董氏书画的风格与担当的书画理念、追求高度契合,并由此给予担当较大影响。综观担当早期的行草书作,用墨浅淡,枯湿相间,中锋运毫,结体疏密有致,意态俊逸洒脱,其特征与董氏书风颇为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尽得董氏风姿气韵。

在书画两个方面,担当学董非常成功,甚至达到几可乱真的程度,成为董氏门下最为虔诚的弟子,这为他以后的书画创作打下坚实基础,并确立担当早期书画创作以董氏为主的个性风格。

担当书法

(三)禅学的影响。

担当于明亡之初,曾有反清复明的理想抱负和政治活动,但在永历帝被清政府诛杀后,他深感回天无力,带着悲愤与消极避世思想隐入佛门,纵游山水,寄情诗书画,过着亦僧亦俗的自在生活。

佛家四大皆空、崇尚自然、修身悟禅的出世思想,使得担当的审美意识、思想观念和诗书画创作发生质的变化。在其之后的书画创作、心理活动中,开始表现出对世俗书风的不屑与憎厌,摆脱董氏书风的束缚、探求新的书风意境,已成为其不懈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这种出世的心境、晨钟暮鼓的寂静生活,促使他的书风不断发生嬗变。如果说担当早期的书法多为温文尔雅、平和恬淡、鲜有新意的格调,皈依佛门后其书法则多了一些自然率意、野逸萧疏、无所羁绊、放达豪迈的禅意特征,这在他晚期的书作中尤为突出。

结语

担当书法风格形成的过程可归纳为:早期恪守传统正脉,以董氏风格为主;出家后受禅学影响,创新意识萌生,逐渐脱离董氏书风的藩篱并与董氏书风拉开距离,开辟自己的风貌和意境。

担当书法


400-133-5156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