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9
浏览次数:676
中国书法以文字书写为表现手段,所以对文字本身的熟悉程度便成为决定一位书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文字学是一门扎扎实实的学问,治学必须严谨、踏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文字学家的书法风格特征。顾延龙先生的书法大体属于这个范畴。
顾廷龙先生(1904—1998)是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图书馆事业家、版本目录学家和书法家。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打下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虽然他的书法为世人所重,但他从不愿意以书法家自称。在他看来,他的书法是为研究文字学服务的。
无意做书法家,不追求名利,顾廷龙先生一生淡泊求艺,反而让他的书法有轻松自如、不受束缚的恬淡之美。1996年12月20日,中国书协联合上海书协,专门为顾廷龙先生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顾先生第一次办个人书法展,此时他已经92岁高龄。
在展览之前,顾廷龙先生虽有书名,但知道的大多是业内人士。那次展览展出后,观者如堵,引起一时轰动,顾先生的影响力由此传播开来,人们始知还有这么一位功底深、书艺纯、甘守寂寞的书法家。
顾延龙先生擅长金文大篆及甲骨文书法,又工于行楷,尤其以精到工稳的小楷书见长。顾先生篆书学习吴大澂,得结体稳重、用笔含蓄的特点。他用笔之精到、结体之严密,几至于无懈可击。
这种功力,可以越过顾先生的师辈容庚先生而直逼清人。与顾先生的同辈如商承祚先生相比,顾先生也显得点画厚重,笔力雄强。顾廷龙先生作甲骨文以金文笔法为之,得厚重圆劲之气,风格、笔力与罗振玉先生相仿佛,而精到则在罗振玉先生之上。
最能体现顾廷龙先生风格的应该是他的楷书作品。顾先生早年习欧体楷书,后又习六朝小楷,尤其在写经文字浸淫最久,对他影响最深。此后,顾老终生作楷不失字形略扁的六朝小楷(或称魏晋小楷)样式。
在作大字楷书时,顾廷龙先生也掺进唐楷大字的一些成分,但整体字形则不做变化。有两点需要称道,一是顾先生能写一手地道的简化字,而与繁体字作品相较,其书卷气、儒雅气丝毫不减。这种境界,在老一辈书家中不多见,在现代中青年书家中也极为罕见。
对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书家来说,简化字往往是他们望而生畏的禁区;对写实用字的人来说,又根本谈不上书法艺术。故顾先生的这种创作方式,可以给搞书法创新者以有益的启迪。
另一点则是顾先生以九十余岁高龄而能一丝不苟地写出一手工稳的小楷书,令人惊叹!这缘于先生深厚的功力(他手抄过许多善本书),更缘于顾先生高尚的人品,字如其人,诚不谬哉!
然而,写字与书法毕竟有别,缺乏激情与个性的自我重复最终会导致缺乏感人的艺术魅力。我们面对顾先生的书作,在惊叹其深湛功力的同时,也觉察到些许平淡,觉察到几分因过于四平八稳而缺乏生气的缺憾。
总之,我们意识到了顾先生的书作中浓重的写字意味,而不是书法意味——这与章太炎、罗振玉、容庚诸先生又何其相似!
我们如果站在纯粹书法艺术的立场上审视以上诸先生的作品,便会有“质而不文”的感叹,即注意书作的内涵和实用特征而忽视笔法、墨法、章法等形式因素,从而影响了视觉感染力。
我们说顾先生有“写字意味”又不等同于现在一些只斤斤于笔墨而胸无点墨的写字型“书法家”,那些人只是一批工匠而已。
这里便引出一个问题,即书家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两者之间应该有一个最佳切合点,如何寻找这个切合点是所有书家都不可回避的难题。
当然,笔者无意责备顾延龙先生在这种“寻找”中的错位,因为他本来无意做一名书家。
Copyright © 2022 中国书法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神州控股有限公司 技术运营
400-133-5156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