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进入中国书法协会!

中国书法协会 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己任!

China Calligraphy Association,Carry forward Chinese culture!

400-133-5156

客服服务时间:9:00-18:00

当前位置: 首页>书法课堂

高凤翰55岁右手病废,改用左手作书法,竟写出意想不到的个性

发布时间:2022-03-29

浏览次数:478

清代隶书的成就极高,以至于产生了一个名词——清隶。扬州八怪的书法成就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这个群体的隶书成就也非同凡响,其中的高凤翰便擅长隶书。

高凤翰(1683—1749),字西园,号南村、南阜,山东胶县人。因55岁时右手病废,改号半亭、老阜、废道人、尚左生、丁巳残人等。他右手病残后,便以左手作书。

这种病残之手形成的左手书对其个性形成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所谓因祸得福者盖此。纵观书法史,以左手写书法,成就最高的就是高凤翰了。与扬州八怪其他成员一样,高凤翰诗文、书法、绘画、篆刻兼善。

其有诗云:“极目寒烟接大荒,海山秋色共苍茫。风高响落钟儿石,潮怒声催鼓子洋。设险至今留楚塞,求仙何处问秦皇。马蹄踏处情何极,下尽千峰落日黄。”这首诗慷慨悲凉,气象非凡,正是其艺术风格的典型体现。

高凤翰在扬州八怪中的地位并非最高,但其隶书水准则可以认为是最好的。扬州八怪的书法以追求个性为总体特征,碑帖兼用、书画交融,呈现一种新风格、新风貌。高凤翰隶书正是这种大背景下的产物。

高凤翰酷嗜古砚,著有《砚史》,收藏达千余方,且所藏多有自书自琢之砚铭,这种雕琢功夫,直接增强其书法的金石气息。隶书以上,高凤翰能究心缪篆,又工秦、汉印,故其隶书取法高古,苍古朴茂,笔致苍辣。

高凤翰这件隶书诗轴是一件具有典型特征的高凤翰隶书作品,书作录绝句两首,以行书落款,反映其综合修养。

文曰:“遂初赋手老天台,潜放高标亦异才。不为科名生眼热,师家文献有将来(孙兴公绰作《天台赋》最著名,晚作《遂初赋》。子潜放能世其学)。老凤声清世久闻,人人丹穴望重云。碧梧月底笙簧满,又见新飞小凤群。”款曰:“小言奉贺寄,呈德州夫子世兄联捷之喜。受业门人高凤翰拜手。”

高凤翰的隶书,体现的第一个特征是结字奇古,多有篆字形态。丰富了隶书字形的运用,也丰富了视觉,更使作品的气息变得高古。

其次是绘画笔法的使用。高凤翰兼善山水、花鸟、人物,笔法十分丰富,他将绘画语言很自然融入书法创作,使得其隶书在平稳端严中多了几分飞动之姿,使得本来端庄古朴的隶书增添几分灵动。

这其中当然也有郑谷口的影子,就是将行草书笔法自然运用于隶书的书写,加强用笔的提按变化,使得线条富有弹性和节奏变化。当然,其直接取法汉碑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的。其古朴而不失清秀的点画取法自《曹全碑》;许多方笔截收的写法则与《张迁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简书还远远没有流行的当时,高凤翰隶书的笔法结字却与汉简达到高度的相似,气息也与汉简颇多相似之处。

高凤翰的唐楷功底也十分深厚。作为参加过科考的读书人,高凤翰的馆阁体楷书应该是过关的,在他的传世作品中,不乏一些小楷,颇有唐楷意味,也有魏晋风气。

反观其隶书,也能看出颜体的浑厚与端严,可见其熔铸古今,采百家花酿自家蜜的高超本领。清代书家,将唐楷熔铸到汉隶之中最成功的书家是伊秉绶,而高凤翰的融合能力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高凤翰隶书还有一大特征,便是其结字的控制能力。作为画家,写字易放而难收,但高凤翰对结字有高超的把控能力。这件作品点画也很收敛,基本是点到为止。这种结字方法使得作品的气息不瘟不火,冲淡隽永,给人以意味无穷之感。

隶书之外,高凤翰兼善草书、行书,其行草书风格圆劲,晚年则多几分古峭,这与其深厚的篆隶功底不无关系。

高凤翰最有名的诗当是其《章草书》,诗云:“不抱云山骨,那成金石心。自然奇节士,落墨见高襟。”这是对其人格追求与艺术追求的夫子自道,云山风骨,金石气节,其出世高蹈之磊落襟怀被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敬仰。

文:杨吉平


400-133-5156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