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1
浏览次数:1222
提到岳枫,很多人可能不认识,但说起叶选宁,稍年长的人应该并不陌生。对,他就是叶帅之子。因排行老三,所以也叫叶三。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的岳枫,就是他。
叶选宁的身份比较特殊,再加上“独臂书法家”“独臂将军”的称号,更让他多了几分传奇色彩。虽然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夺去了他的一条臂膀,但他却用仅剩的一条臂膀为自己撑开了另一扇窗。
失臂后还要苦练书法,是为了卖钱图名?还是为了一份闲情淡志?不,都不是的,我想他是在用书法展示自己对生命的自如和抗争态度。这是他与普通书斋里的书法家的最本质区别。
所以在欣赏他的书法作品的时候,请心怀敬意。
叶选宁于1938年出生于香港,童年生活主要在湖南度过,直到11岁时才迁往北京。曾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就读导弹工程专业,后因病转入北京工业学院无线电电子工程系。毕业后曾在国务院侨办工作。
如果按照陈赓之子陈知建的说法,他本来是一个能成大事人。但1974年发生的一场意外事故,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年叶选宁到天津军粮城农场工作。有一天,他在往打草机里送料的时候,右臂卷入机器,被轧成了几段。后来,医院为他勉强接上右臂,但功能已全部丧失,成了一条废臂。
他在自述中说:“31岁,伤右臂,功能全失。一个伤残人能做些什么?向之所欣,多不可得。中西乐器,无一可操。写字可行,但须变右手为左手。”
于是,他重新拿起毛笔,苦练书法,最终成了一位军旅书法家。之所以说他是重新拿起毛笔,是因为他在幼童时代,就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自述中,他说自己一岁时抓周曾抓中一支毛笔,所以从小便爱好书法。
在他9个月大的时候,母亲曾宪植抱着他回到湖南老家荷叶塘曾家大院,他的书法启蒙教育就是在这里开始的。
说到曾宪植,可能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她是清末重臣曾国荃的玄孙女,是曾国藩的后裔。曾家是湘中第一大家族,代代都有人才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曾家的家风淳厚,家教甚严。
曾家上下都是知书达理之人,非常重视传统教育,尤其是书法。在他们看来,写好字是读书人识文明理、考取功名的基础,更是磨炼意志、提高审美情趣的不二法门。
例如,曾国藩不仅自己勤练书法,而且还经常在家书中劝弟弟们好好练字。他曾在一封家信中特意对曾国荃讲了一番书法与人生的大道理。他说,“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作为曾家的成员,从小就要接受书法训练,叶选宁也不例外。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私塾读经书,3岁时就开始习字。
一开始,主要是他的老外婆(曾宪植的祖母)教他写字,后来是外公教他写颜体。包括他的母亲、舅舅等人也都写得一手好字,都曾是他的书法启蒙老师。
叶选宁在湖南生活了近11年时间,期间他不仅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而且也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为自己培养了一份对他的人生起了关键作用的兴趣爱好。
所以,在胳膊断了之后,他没有气馁,反而将更多的业余时间用在了书法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练习用左手写字,一复一日,年复一年,只要看见自己喜欢的好字,他都要抄写百遍以上,无论工作多忙,他都天天坚持着。这哪是在写字,这分明就是在与命运抗争。
他早年研习颜柳,后来专工行草,深入研究了怀素、张旭,以及宋四家等古代大家的碑帖。在吸取了众家之长之后,他的书法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格局严谨不刻板,用笔刚健兼有飘逸,“有帖学之和穆而去其纤,有碑学之雄放而去其犷”,因此他的书法得到了包括启功在内的很多业内大家的肯定和鼓励。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漫长和安静的习字过程中,他逐渐从失去臂膀的阴影中走出来,他乐观地面对生活,也从书法中获取了常人难以感受到的快乐。
著名画家黄永玉曾赞誉道,只要看到他的字,心境就会肃然起来,变成一个正经的人。“他精研书法的严谨,像个潜心修行的和尚。”
的确,不管是他笔下的雄健洒脱之势,还是奇伟端庄之姿,皆是他对生命本真的思考和洞然,远非技法成规所能拘泥。
虽然获得了专业人士的肯定,但叶选宁依然谦虚低调如故,每次展览皆称“习字展”。他从不把自己的作品当作高大上的艺术品,而只是看作是习字练字的作业,办展“算是交份作业,拿出来请大家批评”。
1984年,叶选宁重回部队,后被任命为解放军总政治部对外联络部部长。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于2016年逝世。
晚年叶选宁一如既往地保持低调,公开露面多是因为书法。他经常戴着墨镜、叼着烟斗,总是一副和蔼风趣的样子。就如他那些笔走龙蛇、云淡风轻的书法作品一样,浅观也觉平常,但深入其中你就会被线条文字背后的力量所震撼。
Copyright © 2022 中国书法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神州控股有限公司 技术运营
400-133-5156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