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5
浏览次数:661
在大众眼里,甲骨文或许只是历史课本上的一段知识,偶尔会去猜一猜其象形背后代表的意义,但不太会去深究它深厚的底蕴和无限的发挥空间。但在云南,著名书法家杜建民先生眼里,甲骨文就是一片蕴含着无尽宝藏的田园,充满了创造的可能性。
作为“写意甲骨”的开创者,他将甲骨文在石碑、木头上“硬碰硬”的风格转化为在纸张上行云流水的“软对软”,从云南的山川名胜到诗词歌赋,把生活的点滴都融入“写意甲骨”里,亦画亦字,品之新奇,回味悠长。
他这一创造性的艺术探索,得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我国著名画家范迪安教授的肯定和赞许。而在书画背后,“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是杜建民先生的信条,虽然已是蜚声艺坛的名家,但笔墨书法的广阔天地,还有更多他想要尝试的领域。
书画即生活
和现代很多书法家一样,杜建民先生和书画结缘,也是从幼年时期开始的。在故乡陕西商洛山中,受父亲影响,从小喜欢书画的他,不仅仅将其作为爱好,还贯穿了一生的工作与生活。
幸运的是,在学习的道路上,他遇到了黄继龄、张苇研、沈鹏、吴悦石、杨向阳等名家良师,他们热诚地点拨成为自己成长的丰沃养分。“书法其实很简单,工具不多,对环境要求也不高,就看自己的一颗心。”正是杜建民先生对于书法热爱心,让他一写就写到了花甲之年,不但开创了专属自己的风格,杜建民在云南书画界以热 V心公益扶持后进而为世公认,他慨然把自己的代表作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美术馆等机构收藏,荣获了很多荣誉。
但这些在他看来,都是过往,更重要的是继续写下去,还有很多想要尝试的东西。享受不断研究、不断努力的过程,把书画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才是坚持初心最好的体现。
△杜建民 先生
名家解惑:
Q :在书法艺术的探索之路上,您进行了很多尝试,最后为什么会选择甲骨文呢?
杜老师:在书画学习的过程中,我进行了很多尝试、比较和钻研,我的老师们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有很多启发。随着学习的年月增加,我更加能感受到自己对书画的执着,以及这个爱好的分量,就更想把它做好、做出创新,找到突破点,而甲骨文就是我的突破点。甲骨文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融入行草书之后,它就更加活跃,更加接近书法的本真。艺术虽然不断在发展,但总要向传统学习,向当代优秀的艺术家学习,通过不断的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风格,就坚持做下去。
Q :您的“写意甲骨”已经自成一派,您认为其最大的特点在哪里呢?
杜老师:我研究写意甲骨,初衷就在于想做点不一样的、突破性的东西。别人觉得做不了,我偏要挑战看看,大家如果都做一样的事,那做了还有什么意义呢?我想尝试用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工具,来找到甲骨文书写时不同的变化,让这一艺术形式能更具有书写性,既有变化,又有生动的乐趣在其中。在我的创作里,融入了云南的很多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比如玉龙雪山、滇池西山、元阳梯田、金沙江虎跳峡等,让本地文化也成为其中一部分。写的人乐在其中,观者也能感受到趣味,甲骨文的创作空间真的比想象中要宽广。
Q :都说“字如其人”,您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杜老师:很多人写字和画画,其实都是在“写别人、画别人”,不能融会贯通,无法打开思想。要找到自己对毛笔的感受,将自己的气质融入书画,那么一根线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本真。老画家李可染曾说过:“近代以来的中国画家真正在线条上过关的只有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干、李苦禅等不多的几位人而已。”所以书法功力之于中国画的线条至关重要,现在不少的中国画家就是因为书法线条不过关,再想提高是很困难的。当了解透彻了,基本功到位了,才能形成自己的风骨。本质还是在于思想,当思想有了完整的认知,那作品里就能体现出你这个人的气韵。
Q :您办过很多展览,对于您来说办展的意义是什么呢?
杜老师:些艺术家可能不愿意办展,很大一个原因是“那就像脱光了给人看”,但我很愿意把我的作品展示给大众,我不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我想通过出书和办展,听到大家批评的声音,让大家给出建议,不断吸纳各方意见,才能更好地往前。
Q :如今很多儿童、年轻人都在踊跃学习书画,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吗?
杜老师 :不仅是儿童和年轻人,中老年人开始学习书画的人也很多,我觉得现在这样的氛围是非常好的。希望不论哪个年龄段的人,学习都不要坐井观天,要走出去,要多跟名师学习,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找到适合自己的老师,多听,多看,多练,尤其要多看好的艺术品,用自己的眼睛和双手不断探索与学习。
作品赏析
Copyright © 2022 中国书法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神州控股有限公司 技术运营
400-133-5156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