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1-11
浏览次数:676
我和赵学敏接触时间不是很长,但是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他身居高职,毫无官架,待人温和,始终如一。他给人的印象是一位学养渊博的长者,谈吐自然,常常于讲述寻常事件时,自然而然地带出学识,使人明其事知其理,受益于不经意之时。
赵学敏先生自幼酷爱,六十年来从未中断。与生俱来的天资,加之后天的刻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他尊师重道,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他的成功得到书法界和广大书人的认可。大家认为在当今学习书法前辈于右任的同道行列中,他是毫无争议的佼佼者。如果我们分析其中的原因,除了前面说过的天资、勤奋和得法外,还有一点,就是浓浓的乡情,给他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同是三秦大地的赤子,共同汲取着同一条河流、同一块沃土的营养,特殊的情愫使得他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沟通起来就显得自然得多。更何况,他曾经得到过于右任先生秘书李楚才的启蒙真传。各种条件的具备,成功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中州古籍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赵学敏书法》一书,为我们的共识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论证,那就是一幅幅浑厚沉稳、大气磅礴的书法。其中有书写于右任的诗歌、文赋,也有他的自作诗《怀念先贤于右任》这是他们之间超越时空的一次对话。特别是所书于右任《望大陆》一诗,写得极为传神,气贯始终。试想书写之时,他的思绪一定是和当年于右任先生的激动复杂的心情达到丝丝入扣的吻合,胸臆之中激荡着同样的风云,全身心地投入创作,所以有了情理之中而又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望大陆》当是赵学敏先生佳作之中的佳作。当然,这不是一件临摹之作,而是一件发自内心的创作,虽然有着于右任的影响,但是突出的还是个性。我们看到笔势的连贯,有一股浓郁的书卷之气始终洋溢在字里行间。书家是用心血在进行创作,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大气磅礴的墨迹,而让人看后仿佛看到一位须髯飘洒的老翁站在海边仰望远方,心潮同浪潮一样地澎湃。一件作品的成功之处,就是可以诱发人们的深思,乃至引起共鸣。
在他书写怀念于右任的作品时,肯定也是同样的心态。当写到“于家于国铸真情,故里更懂美髯翁”时,书法的技艺早已经被所融化,激情驱动着笔墨,于是我们有幸看到了极具感染力的作品。
说到这里,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以前作书法评论时,经常使用的一种说法,那就是激情与技巧的融合。技巧是任何一个书家的必修课,当他从启蒙那一刻起,可以说就选定了对于技巧的探索之路。这种技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加娴熟,同时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日益显现着自己的风格。
我们知道任何文艺形式的,都离不开作者的感情色彩,小说、戏剧如此,书法也不例外。在漫长的书法长河里,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今天我们把他们留下的作品视为珍宝,我们在品味时就会发现,同样结构的汉字,到了不同人的笔下,就有了千变万化的差别。固然与每个人性格、身份、环境的差异有关,但最终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是感情。
书家把感情与技巧在不自觉之间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自己的典型书风。我们不妨看看几位古代书家的成功轨迹,为我们的说法寻求满意的答案,书圣王羲之的潇洒恬澹;明代徐渭的发泄;唐寅的疏放,最为典型的还是由清入明的王铎,他内心的无奈和扭曲,再形象不过的表现在自己的书风里。总之,他们无一例外,不约而同地把书法当作宣泄情感的最佳方式。
那么,我们的赵学敏先生是将怎样的感情和书法的技巧进行完美的结合呢?通过以往的了解,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拜观了这本书法集,原有的认识愈加深刻。他的感情世界很是丰富,而且年龄和阅历决定了他的感情色彩,同时也是他学习掌握书法的一笔最佳财富。
首先,人的年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已经大幅度地延伸,“人活七十古来稀”的说法早已经过时。解决好心态问题,书法就是长寿的必要条件之一。书法家沈鹏先生说,他是四十以后,开始学习书法和创作诗歌的。其实,他在四十以前就已经进行了艺术素养的积累,到四十一发不可收拾,为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方面看,人地客观世界、对生活的认识也是和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关联的。
赵学敏先生原籍陕西三原,后到福建任职,现在北京居住,就这三点形成的区域活动之中,就完成了行万里路的天职;加之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也达到了读万卷书的指标。可以肯定的是,在他年过花甲后,艺术细胞的积累已经到了不发不快的地步。
人除了生理年龄还有心理年龄和艺术年龄的存在。对于一个有作为的人来说,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往往不是同步的。赵学敏先生虽然是一个步入老龄团队的人,但是他对一切新事物还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还乐于接受;对于他所喜爱和追求的事业,还在积极探索,不满足于现状,那么他的心理年龄就相对年轻得多。同样,他的艺术生命力就很旺盛,艺术年龄也就能顺理成章地在壮年之际。
我们看看赵学敏先生在这本书法集的自序里是怎么说的,在他看来“有责任担当的书法家,就要有强烈的时代意识,跟紧时代脉搏,书写国际重大事件、国家重大活动,激励国人”。
他坚持“吾手写吾心”的创作实践,坚持多写自作诗词的作品。他发自内心地说,“我所创作的诗词,并非个人小情调诗作,几乎都是以国家大事为题材,以关注民生为切入点,体现时代大背景”。
世界上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令人瞩目的事件,有的人无动于衷,有的人则感到心潮起伏,七情无限。艺术家和常人的区别也正在于此。有了这样的激情,就会有感人的作品,内容和形式也就达到了尽可能完美的一致。如果是亲身参与的事情也许感情的迸发就更加强烈,作品也就更具特色。像率团护送大熊猫“团团”“圆圆”到台湾,赵学敏先生出自两岸人民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愿望,有感于海峡两岸六十年来首次进行野生动植物生态保育工作的开始,自然是感慨良多,欣喜之余赋诗三首,出自真情实感,毫无做作之态,实在令人信服。
我们翻开中国书法史,不难发现历代著名的书法家都有自作诗的作品。因此,有无自作诗,写出来是什么模样,达到何等水平,也是当代书法家们面临的一道关口。有的人在这道关口前止步徘徊,踌躇不前。赵学敏先生却轻松驾驭,再次显示了自己的能力。我们细读他的诗歌,都是有感而发,充满着真挚的情意。
在书法创作上,赵学敏先生仍然积极探索,没有自满和停滞不前。他不停地摘录着书法史上《书谱》等经典。在书写的同时,也反复品嚼着其中的三昧。他虽然在学习于右任的书法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是也在追寻“二王”的神髓;体味着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巨匠的真谛;在篆书、隶书一切属于书法范畴的领域,以及与之相关的境界里去寻找可以借鉴的东西。
在这本书法集里,我们看到其他作品同样洋溢着博采众长的神采。洋洋大观的《滕王阁序》几乎是一气呵成,从始至终无一怠笔,功底的深厚和精力的旺盛都洋溢在字里行间;翰墨淋漓的大字“正大气象”则是另外一番气象,厚实坚毅的表象下难以掩抑的是多年的心血和磨砺;随意性很强的书札更是体现书家典型风格的天地,轻松欢快的笔触,无拘无束地表达着书家淡定的心态,纯任自然,绝无做作,也是检验书家水平的真正试金石……这些都毫无掩饰地凸显着属于赵学敏先生自己的艺术特色。
赵学敏先生的书法作品里有文言文,也有白话文;有的刻意加上标点符号,来增添灵动之气。既出入规矩,又刻意求新。他在不断的追求中,日益丰富和完善着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色。人的性格有着相对的稳定性,但是感情却随着内心的感受和外界的刺激不断地变幻着。作书时的心态或激动,或大喜,或平和,都会直接影响着每一件作品的最终形态,当然是不离开基本属性这一前提的。每一件作品的基本风格不变,却又有着各自的特点,这才是大家的举止。
赵学敏先生的感情世界丰富充沛,却能把握住自己的心态。我们看他的作品里以行草书为主,并不贪大求全。不出则已,出则精品。我们评论书法史经常提到一个字,就是“气”。这个字里包含的内容很多,从形到神无不囊括。我们看到赵学敏先生的书法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书卷气,平和而不张扬;超逸而不霸道;自然而不做作;娴熟而不圆滑;一句话就是没有尘俗之气,尽显王者之风。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赵学敏先生是以感情作书的人,也许他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认为书法不是小事,他说“从书法本质意义回归上来说,书法应该服务大众,服务国家大事,让书法重现魅力,再现辉煌,这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对书法家提出的更高要求”。
他有信心与书法界的同道书写当今国家大事,书写时代辉煌篇章,创作出属于时代的经典书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们的书坛历来名人辈出,硕果累累,让我们共同期待赵学敏先生在书法事业上更加璀璨的明天。
赵学敏先生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在书坛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我们坚信赵学敏先生宝刀不老,锋芒依旧;雄心不减,定会再上层楼。
以上是学习《赵学敏书法》后的一点点心得体会,谬误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教。
谢谢!
Copyright © 2022 中国书法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神州控股有限公司 技术运营
400-133-5156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