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9
浏览次数:636
在武汉黄鹤楼下,有一处民国时期的红房子,是辛亥革命爆发的起点——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后来,这处建筑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并被建成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纪念馆前,有宋庆龄先生两处题字,一个是“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一个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题字刻在黑色大理石上,并填上金粉,显得肃穆、庄严。
宋庆龄先生被称为“国母”,无论是跟随孙中山先生一起革命,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专志于儿童、妇女事业,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宋庆龄为武昌起义军政府题写这两方匾名,是在1979年3月,当时她是国家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长。
题字用的是行书,用墨厚实凝重,字体端庄优雅,字势宁静大气,神采内敛深沉,让人一望即有矜重庄敬之感。宋庆龄先生题写的这两方匾名的手迹,就存放在馆内的陈列厅中,现在去参观仍能见到。
宋庆龄先生并非是书法家,但作为旧时代大家族走出来的大家闺秀,其书法仍是很有看点的。
宋氏家族作为民国时期的四大家族之一,在当时影响力极大。亦官亦商的宋嘉树对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视,正处于中西文化交融变革时期的宋庆龄,自小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她打下一定的书法基础。虽然后来书写的方式、使用的工具发生变革,但自小打下的基础让她对毛笔以及书法并不陌生。
我们在宋庆龄先生的书法中,能够看到时代书风的影响。清末民国时期,随着“尊碑抑帖”的理念越来越深,书法风尚转变为崇尚碑学。宋庆龄先生所处的时代,恰恰是碑学最为繁盛的时期,这种风尚不单单在文人、书法家之间流传,而是影响到整个社会对书法的认知。
宋庆龄先生的书法,无论是行书,还是楷书,都带有魏碑的意味。比如她为陶行知先生题写的“万世师表”,就是典型的魏碑笔法——字的体态修长挺拔,转折处方峻有力;小字上下款“行知先生千古”“宋庆龄”用笔纤细,但力道十足。
陶行知先生对我国教育事业有着开创之功,他的很多教育理念一直影响至今。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陶行知先生积劳成疾,55岁时便撒手人寰。宋庆龄先生为陶行知先生题写的“万世师表”,是对其一生最好的总结。
因为宋庆龄先生并非专业的书法家,所以她流传下来的书迹,基本都不是创作的书法作品,而是题词、书信、公文等带有实用性质的书写。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能够透过这些书迹,窥探出宋庆龄先生笔下那开阔大气的书法美感。
一般情况下,宋庆龄先生的书迹用墨都比较厚重,墨色变化也不大,字字独立、端庄挺拔;虽然结构上比较端正,但绝不呆板,字与字、笔画与笔画之间,有顾盼、有揖让,体现出对书法审美的无意识追求。
也正是因为不是专业书法家,宋庆龄先生笔下的字没有书法家那样刻意的安排,而是表现得自然而然。对于书法创作来说,自然而然是极为难得的境界。
书法家创作作品,总会在字的结构、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整体章法排布等方面,费尽心机地筹划安排,以此来凸显书法创作的“难度系数”。但事实上,往往会因为太过用心,让作品显得刻意、做作。
有时候,书法还是应该简单一些,写得随心、写得顺心,就是好书法。宋庆龄先生的书法没有那么多“心机”,不是一样很耐看嘛。
Copyright © 2022 中国书法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神州控股有限公司 技术运营
400-133-5156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