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进入中国书法协会!

中国书法协会 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己任!

China Calligraphy Association,Carry forward Chinese culture!

400-133-5156

客服服务时间:9:00-18:00

当前位置: 首页>书坛资讯>书法田园

“台湾第一书家”台静农,书法奇崛孤傲,有一股冷逸之气

发布时间:2022-03-29

浏览次数:544

文:齐国鸿

台静农

台静农是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新文学的“燃灯人”,曾得到鲁迅的推崇与赞誉。同时,台静农又是现代著名的书法家,退居台湾之后,被尊为“台湾第一书法家”。

台静农嗜书艺,得自庭训,初学隶书《华山碑》与邓石如,楷行则学颜鲁公;抗战居川期间,尤其喜欢倪元璐行书的格调清新。台静农书法变化倪书笔致,结字奇崛,有一种冷逸、孤傲的味道,于奇肆古雅中显个人风格。

台静农书法

美术评论家、作家蒋勋评论说:“大体说来,静农先生的书法,动势的狂辣向往晚明,线条的起落和移动则来自于汉隶北碑,是颇为复杂的综合。”

透过台静农书法,我有四点感悟:

一、书法必须是立体的。

王静芝在《忆曾微雨过龙坡》一文中回忆台静农晚年对学生主张“书法是立体的”,强调“书法就写在纸上来说,当然是平面的,但就书法的形貌来看,却有立体感。……多行并列、顾盼之间、轻重浓淡、参差错落,就成了一个整体的、多姿多态、有立体感的画面”。

台静农书法

这只是就书法本身而言,而在我看来,书法作品水准的高下固然与书法“立体”有关,但作品背后立着的“人”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台先生这一代人作为民国时期中国的知识精英,不但有自己的学问,还有自己的人文理念、学人风骨。他们对书法的情分是一种文人的本能。”书画家评论家梅墨生说。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欣赏台静农书法作品时,就多了一份敬重与肃穆。

台静农书法

二、要多读书。

台静农除了在文学上有建树之外,在书学、画学研究方面也可圈可点,读其《智永禅师的书学及其对于后世的影响》《书道由唐入宋的枢纽人物杨凝式》等书学论文,洋洋洒洒,考证甚详,如果没有平时的读书积累,断难自出机杼。

当然,并不是说多读书就能把书法写好,就可以成为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但是,若想在书法上有所建树,多读书是必不可少的。邱振中曾指出,当代书法创作的高度,是作者主观世界与线条之“境”和文词之“境”的统一。若不多读书,文词之“境”从何而来?

台静农与庄严、张大千

三、要能耐寂寞。

台静农《诗画》中对学习书法提了五点建议,其中一条是“要有耐心,不要求快,要慢慢磨”。“磨”就是与笔、墨、纸、砚、帖的磨合、磨砺、磨炼,最终达到心手双畅、意与神合。

台静农在《书艺集》中说:“每感郁结,意不能静,惟时弄毫墨以自排遣,但不愿人知。”“时弄毫墨”足见其勤,“不愿人知”足见心淡。

台静农书法

梅墨生说,我们这个时代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那场政治运动结束后有了火气,有了一番冲撞,这个火气现在应该沉静下来往内里收,回到书法本身、回到自然书写。台先生有一些精彩的作品确实非常能够安顿人心。

四、要有高水准的朋友圈。

书法需要磨穿铁砚的工夫,更需要交流,在某种程度上说,朋友圈的水准决定着他的艺术高度,古今如此。我们不妨简单了解下台静农的朋友圈:

台静农书法

1933年春,台静农与溥心畬结识;1937年“七七事变”后结识张大千。台静农与张大千走得尤近,1968年,张大千把倪元璐的书法《古盘吟》送给了台静农,并说“顷检出寄予吾静农老弟宝玩之”。

台静农临习倪元璐,得真迹遗韵,细细揣摩,得益良多,张大千功不可没。台静农抗战居川期间,受到业师沈尹默的指导,学习倪元璐。

台静农书法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被迫离开山东大学的台静农来到北平后,与小他10岁的启功结为好友。当时,台静衣与启功、牟润孙交往亲密,经常在一起吟诗作画,被人称为“辅仁铁三角”。

正因为这种学习交流,使台静农的书法虽宗古人,却并不亦步亦趋,而是广采笔意,师古出新,达到了“一行之内,几行之间,信手而往,错错落落,到了酣适之处,真不知是倪是台”(启功语)之妙境。

台静农书法


400-133-5156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