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9
浏览次数:691
因为影视剧的演绎,清朝名臣刘墉的“罗锅”形象家喻户晓。但事实上真实的刘墉并非罗锅,也并没有多少机会与贪官和珅斗智斗勇。真实的刘墉最让人称道的,也并非是其官场的政绩,而是在书法上取得的成就。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生于康熙五十九年庚子(1720年),官至礼部尚书、吏部尚书,授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官职高,书法在当时就极有影响力,因为他的书法善于用浓墨,所以与善用淡墨的王文治并成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
01逄哥庄的家学传承
刘墉来自山东诸城逄哥庄东武刘氏望族,曾从祖刘必显顺治九年进士及第,曾从祖刘必大为顺治十七年举人。自此,逄哥庄刘氏秉承耕读传家的家风并逐渐发展兴盛。
望族的形成离不开家族对于文化的教育及家学的传承。刘必显对于子孙的学业极为重视,后世中很多人都善书法、文章,也出了多位重臣。比如,刘统勋就是乾隆朝的贤相。而刘统勋正是刘墉的父亲。
刘统勋的书法学赵子昂,妍美清雅,结字规整严谨。在流传下来的一些古人札记、题跋来看,刘统勋的书法有很高的成就,也为时人所重。父辈对刘墉书法的影响极为关键,直接奠定了刘墉书法风格形成的基础——即未脱离赵(赵子昂)、董(董其昌)书法根深蒂固的影响。
02刘墉书法植根于董其昌
清朝初期,因为王室对赵、董书风的推崇,直接形成了以董其昌书风为主的书学理念及审美思想,即崇尚清雅纯正一路书风。
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再加上家族的文化传承,刘墉自赵董书法入手,这也确实成为刘墉书法较为突出的特点,吴仰贤曾说:“余尝见其(刘墉)初入翰林时所作小楷,结体全仿吴兴(赵子昂)……晚年小札则宛然华亭(董其昌)。”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刘墉书法,基本呈现的是赵、董书风的渊雅风貌,可见其书法不仅是从赵董入手,而且是贯穿一生的。但与赵、董书法笔画飘逸秀丽不一样的是,刘墉的书法用墨厚重,字与字之间也多独立存在。
从表面上看,刘墉的书法圆圆的,貌似臃肿无骨,形似“墨猪”,但又为何在当时被如此看重,在后世又被如此追捧呢?那是因为,透过表象来看刘墉的书法,它所展现出的气质是极为高明的。
细观刘墉书法,浑然禅境,无一画未脱俗,不食人间烟火气,与董其昌萧散淡远、不激不厉的韵味正好契合。刘墉与董其昌书法处于似与不似之间,形态若即若离而神情相合,不愧是董其昌书风的成功继承者。
03刘墉书法比董其昌更古
董其昌书法的根基是颜真卿,但他是将颜体的厚重变得轻灵。刘墉的书法则是注重古厚、雍容的气息,因而虽然与董其昌学书的路径相似,但他将大量的功夫用在钟繇、苏轼等书法家身上,以摒弃长期学习赵、董书法产生的纤巧之风。
精研钟繇使刘墉书法的面貌不再拘于董其昌书法的形态,“直欲抉颇赵董藩篱”。他晚年所书的小楷,古雅脱俗,极具汉魏气息,真可直追钟繇。苏轼则是刘墉书风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就记有刘墉自壮年开始学习苏轼法帖,至老不辍。
至七十岁以后,刘墉的笔法愈发变化多端,结字也更趋散淡,尽显疏散韵味。刘墉的取法角度偏于古雅含蓄,这种审美选择实则是主动弥补由于学赵、董带来的弊端。由此可见,刘墉是一位清醒且有自我追求的书法家。
04结语
刘墉的书法不是以精巧取胜的,看起来笨拙浓厚,没有什么棱角,但却能透出苍遒的神气,得质朴高古之意。欣赏书法,看作者的技法表现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体会作品所透露出来的气息。刘墉书法精妙内敛,气象磅礴,非书家深于造诣者难以体察。
Copyright © 2022 中国书法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神州控股有限公司 技术运营
400-133-5156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