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9
浏览次数:586
林散之被誉为当代“草圣”,大体也有社会环境的因素,毕竟他在当时受到众多名家的推崇,又受日本人的膜拜。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的草书写出了新的气象。
林散之在20世纪十大书法家评选中,与吴昌硕、康有为、沈尹默、沙孟海等一起入选,成为那一时代书法的高标。但是,现在仍有很多人对林散之的书法不削一顾,认为其书并不美。其实,这是肤浅地站在字的结构角度来看书法的。
书法之美,结构只是因素之一,而且结构也并不只有是端正美,倾侧的合理、稳当,一样能够体现字的动态、灵巧。欣赏书法,首要看其取法,再看其气质,最后才是结构、用笔等技巧。
林散之的草书走的是严格的经典之途。他对怀素、董其昌、王铎的取法皆为法中之法,即笔墨为核心。在这方面,他与一般草书家的传统着力点是不同的。
书史上大多草书家能实而不能虚,而能够用枯笔写出苍润骨力来的草书家则屈指可数。在林散之看来,怀素、王铎即具有这种本领。而这需兼具深厚笔法与墨法。
笔法上要通篆隶古意,墨法上则要通画法,林散之草书墨法则是直接从黄宾虹“七墨法”中撷来,他说:“墨有焦墨、浓墨、淡墨、渴墨、积墨、宿墨、破墨之分,加之渍水,深浅干润变化无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林散之则用墨法拓化了传统书法笔法。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书法与绘画笔法的互用兼采,而是用特殊的绘画墨法丰富拓展了书法的笔法,也即是将绘画中的焦墨、泼墨,乃至皴擦之法一并见之或运用于书法笔法。
在书史上,于草书创作中广泛运用水破墨、枯笔、衄挫笔法的书家是难睹的,这方面林散之是古今唯一一位将墨法推到极致的草书家。
因而,可以说林散之草书笔墨的突破并不是在书法笔法内部实现的。也不是单纯的“二王”帖学笔法传统成就了林散之草书笔墨,而是绘画墨法与书法笔法的结合促成了林散之草书笔墨的大化之境,这是我们认识林散之草书笔法的一个前提。
林散之草书开创性成就的取得,在于他始终以书法笔法为本。如他前后三十年对汉碑的大力化取,便是意在养成千钧笔力,以笔法载墨法,以骨承韵,方得风骨兼备。
在笔法大成的基础上,林散之晚年草书始得以大兴墨法。枯墨、渍墨、衄皴是他常用的手段,同时也是他草书笔墨最为精彩动人之处。用枯墨写出润,写出骨来,这并不是真正的枯,而是以虚写实,以内在笔力表现虚澹之美。
这在草书史上只有怀素、王铎能为之,而“散草”又与之不同,即不是真枯——中锋涩笔——而是虚枯,因而更见灵致骨力。而林散之草书中常用的“皴衄笔法”则更是借鉴了绘画中的皴笔——这在书法史上是“散草”所独创。这种皴衄笔法的泛用使散草如干裂如风,苍辣纷披,骨老血浓。
以现代书史立场来看,林散之草书既是传统帖学的产物,又发展推动了传统帖学。它既不是帖学传统的自然延续,也不是对近现代碑帖融合的简单承继,而表明新帖学的产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林散之的书法能够超越清代,而直与晚明王铎、傅山接,并上溯晋唐草书正路,真正标志着20世纪草书的现代复兴。
Copyright © 2022 中国书法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神州控股有限公司 技术运营
400-133-5156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