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9
浏览次数:604
卫铄(272—349年),东晋女书法家。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汝阴太守李矩妻,卫恒从女,世称卫夫人。师钟繇,妙得其法。
了解书法史的人,多半知道卫铄是王羲之的老师。对卫夫人书法的评价,古即有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称:“晋中书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李嗣真《书后品》谓:“卫正体尤绝。”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言:“右军本卫漪所传,后虽改学,师法犹在,故卫家为书学大宗,直谓之统合南北亦可也。”
作为“书圣”王羲之的授业老师、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明确记载的女性书法家,卫夫人的书名当然是极大的。但是,由于时间的确过于久远,她流传下来的书法却并不多见。
由于卫铄传世作品实在太少,我们只能通过这屈指可数的几行字迹去寻绎隐于其间的美学元素。古人言卫夫人书法授之于钟繇,从此作来看,甚可信。其笔法与结字都与钟繇《昨疏还示帖》《宣示表》相仿,清劲闲雅,体端貌和,得钟书神髓,腕下有万种风情。学书至此,可谓大成。
卫夫人的书法,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雅”,起笔收笔,干净利索,毫不迟疑,行止自如,势若和风。“雅”是一种内在修养的外现,在秉承“雅”的基础上,做到运笔自如,变化万端。
卫夫人笔下的小楷,字势多呈方正,与王羲之的修长字态略有不同,或许那时的楷书还未真正成熟,显得古雅、憨厚,去古未远,令人回味的空间更大。卫夫人书法中的一些字,如果让王羲之或王献之来写,恐怕就不是这样子了,他们可能会写得更开张、更疏朗,在撇、捺上伸张整个字的体态。
而卫夫人的字恰恰相反,撇、捺处理得极短小,动作短促,不故作险奇之笔,不使线条驳杂、冗长。与二王相比,卫夫人的字写得含更加蓄柔和,由此可见卫夫人在书写时的情景,其笔锋调度迅捷,轻轻画过,不刻板、不飘忽,而力蓄其间,最后之两点也写得灵巧,如美人之双目,镶嵌左右,美目盼兮,巧笑倩兮,似乎让人看到一位古代美女飘逸隐秀的美态。
东坡曾言:“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由于小,使得笔墨驰骋的空间也小了。如何宽绰,是每一位小楷书家所面临的问题,不能因其小而“屋下架屋,格局愈小”。在这一点上,卫铄是游刃有余的。
在整个字形的处理上,卫铄善于将字形处理得宽博、疏朗,有一种“外凸”的力量从字形中心向外散开,她的字通常内部留有极大的空间,化沉闷为通透。
再者,如笔画繁多的字,调锋精细,穿插自如,严整紧凑。书写过程是在平和的心态下完成的,宁静使得笔下有“淡定”的美学感受,淡而隽永,清不肤浅,一笔一画都交代得清晰明了,首字与终字,在速度的比照上是一致的。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心平如水,清和其情。
卫铄的书写,如和煦之细风,滋润着腕下空间。《古名姬帖》的内容中有段文字:“摹钟繇三帖,愧未似为恨,直欲废书耳。”可见卫铄在书法上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目睹其书毫厘处的细微之妙,令人回味无穷。
姚孟起《字学意参》说:“字越小越要清晰,稍留纤毫渣滓不得,作小楷宜清而腴,笔头过小,虽清不腴。”《得古名姬帖》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这种清腴、情韵兼胜,相互激发的美,沉浸其间,顿觉月明天净,毫无纤翳。
Copyright © 2022 中国书法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神州控股有限公司 技术运营
400-133-5156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