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9
浏览次数:516
王宠(1494—1533),初字履仁,更字履吉,吴县人。本姓章,因父亲入赘王氏,而改王姓。他和兄长王守少年时就因功业出色而有名,引以为三吴之望。到成年后,王守于嘉靖五年成为进士,王宠却八次应乡试全部败北。
嘉靖九年,王宠以拔贡就试礼部,也没被选中。次年在南京乡试期间,王宠病重,南归之后卧疴石湖之上。嘉靖十一年腊月病情加重,直到次年正月十一日,便血不止,虽就异僧服符水诊治,但未能痊愈。这年四月底病逝,年仅四十。
王宠的早逝可能与他屡试不中导致的抑郁心情有关。一方面迫切希望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因此从不放弃任何进取的机会;另一方面他要维护自己恬退清纯的公众形象,科举得失的怅惘决不能显露于他人之前。
这种矛盾为他的友人陈淳、袁袠、徐献忠等勘破,在诗作与信札中,他们殷殷希望王宠舒散怀抱,以保进士志躯,太仓友人陆之裘甚至直接指王宠因抑郁得戾,王不得不在回信中辩解:“一第得失,何足为重轻哉。”并说自己筑室石湖之滨,山水禽鱼足以自娱,颇有遗世之志。
这种心理的的矛盾在王宠的书作中也有所反映,即他总是以一种含蓄而略带稚拙、缓懈的方式来处理他的书写,以暗示一种脱俗的风度。尽管这很可能不是他自然地流露。有论者分析他的作品形式,指出其书“冰雪聪明,不着人间一点烟火气息”。这也奠定了王宠在书史上的基本形象。
虽说王宠曾受业于蔡羽,蔡本身也是书法名家,于书极为自负。然而,在书法上王宠更心折于祝允明,以为“近代书家罕见其俦”。祝允明曾远在广东兴宁任职,王宠与祝的交集主要在祝晚年回到苏州以后,在祝允明著名的《怀知诗》中,祝允明怀友人十八人,唯独王宠得诗二首。
然而王宠对祝允明的借鉴与其说是形迹上的,毋宁说是审美与取径上的。他所心仪的古代书作如钟繇《荐季直表》、王羲之《曹娥碑》、王献之《玉版十三行》、虞世南《破邪论》、李怀琳《绝交书》、《阁帖》晋唐人书,也是祝允明最为推崇的。
王宠最具个人风格的是行书与小楷。其行书植根王献之,其间亦隐见颜真卿的浑厚与李怀琳的散缓,偶杂章草用笔。他的晚岁书作中,结构的脱榫带来特殊的连断方式,字的疏密也相应地产生了特殊的视觉趣味。
王宠晚年的书法,结构与篇章上因字赋形,“不求一律”显得漫漫落落。在大小、方阔、奇正上,有更多出人意表之处,趣味横生,最终摆脱了对于祝允明依傍。相比之下,祝允明楷书面目众多,“但个人风格并不特別强烈”。
王宠的小楷与行书在审美趣味上相当一致,这不仅是他书风走向成熟的标志,也体现出他骄人的创造力。正因为如此,他虽然寿不及文徽明的一半,却能在“文先生一笔书”的环境中不为所掩,最终跻身“吴门四家”,且与天全、枝山相颉颃”。
刘凤《续吴先贤传》指出,吴中书学得魏晋法者,自宋克以来,“只有祝允明和王宠”。王世贞在评价王宠书法时,也认为他晚年以拙取巧,婉丽遒逸,为时所趣,几夺京兆(祝允明)价。
与吴门名家相比,如果说文徵明的结字中宫紧收,伸缩自如,王宠则正好相反,他的字外围紧密而中宫则常常虚其一面,让人感受到气息的流动。
而与祝允明相比,王宠强化了祝氏稚拙散漫的一面,而扬弃了他力量与气势的一面,这些都使得王宠能够在文祝的时代不为二氏所牢笼,以鲜明的特色在吴门名手中占得一席之地。
Copyright © 2022 中国书法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神州控股有限公司 技术运营
400-133-5156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