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9
浏览次数:1297
自清末以来,繁华的上海一直也是艺术的高地。尤其是在书法艺术上,涌现出一批名家。这其中,胡问遂先生在艺术成就及影响力上无疑都是比较突出的一位。
胡问遂(1918—1999),生前曾任中国书协理事、上海市书协主席团成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胡问遂先生是沈尹默的入室弟子,笔法得沈先生亲传。他也是现当代书坛,第一个进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的海派书法大家。
胡问遂先生擅长多种书体,作品浑厚凝重,雄强骏快,尤其是楷书,扎实严谨,一派正大气象。能够看出,胡问遂先生受乃师沈尹默影响极深,书法用笔多正锋,讲求圆润稳健,绝无丁点狂怪、野逸的失规矩处。
胡问遂先生临帖异常刻苦,一个帖子往往读了临、临了读,反复揣摩。比如学习颜真卿的《自书告身》,胡问遂先生便在四年的时间内临摹过千余遍。
胡问遂先生的书法,最大的特点是功力深厚。他自5岁进入私塾开始,便跟随浙东著名画家孙月川学习书画;11岁进入小学,又受到浙东名画家胡之光亲授;由浙江到上海后,他继而跟随沈尹默先生学书,得沈先生运腕之妙。
胡问遂先生曾作为项目负责人协助沈尹默筹办上海青年宫书法学习班,该班教授学生4000余人,引领了上世纪60年代书法学习的热潮。胡问遂先生还在上世纪60年代出版了大量的书法字帖,总的发行量竟有百万册之多,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贡献了力量。
所以,无论是从书法本身的成就而言,还是在那个年代为推广书法做出的贡献而言,胡问遂先生都是海派书法的一座高峰。
当然,我们现在来看胡问遂先生的书法,仍是存在一些遗憾的:胡问遂先生的书法以功夫扎实为擅场,但却缺少一种高迈的气息与渊雅感,即我们所说的书卷气质。
以深厚的临摹功夫为底蕴的胡问遂先生书法基本上处在这样的境地:创作上的“有我”,却没有“古人”,其“自我”虽然算是一种个人面貌,却缺少一种“雅化”的气格和境界。也就是说,胡问遂先生的书法临摹能力,并没有转化成创造的境界,其笔下的临摹与创作,两者是脱节的。
同时,在对于笔法的理解和掌握上,胡问遂先生也存在着泛常化的浅解倾向,这就造成了胡问遂先生无论对古代优秀碑帖下多大的功夫去临摹,一旦落实到书法创作上,其结果都是“品味”不太高。
胡问遂先生师从沈尹默,也深受沈先生器重,自然对于“笔法”看得很重。胡问遂先生学书法之始以颜柳入门,晚年又开始留意北碑,特别是对“方笔”感兴趣。我们从他留下的作品中不难看出笔的外向力感,但是用笔的趣味却实在不敢恭维。
也许像胡问遂先生这样的书法家,一生的得失紧紧围绕在“笔法”的方与圆、提与按上,这不正是古人所批评的“谨毛而失貌”吗?
众所周知,艺术的手段服务于艺术目的。胡问遂先生书法的不足,恰恰是流连于“理法”而不能腾跃于“理法”之外。先生缺少的书法功夫、学问在于“字外”,而不在“字内”。
换言之,抒情写意的书法艺术,不仅仅要见功力,更要见气息、见格调、见境界,综合为见“品位”。胡问遂先生作为毕生辛勤耕耘于书坛的名家应该也深知于此,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书法的缺憾呢?
Copyright © 2022 中国书法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神州控股有限公司 技术运营
400-133-5156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