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9
浏览次数:770
张裕钊是晚晴的官员,也是曾国藩极为器重的幕僚。虽然有这么高大的靠山,但他在仕途上表现得极为散淡,而在书法一途非常上心,并以碑帖融合的方法创造出一种影响晚清书坛百年之久的 “张体”。
张裕钊在世之时,书法成就即得到了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高度评价,被视为碑学楷书的典范。大约有三个比较著名的说法:一是“千年以来无与比”,二是魏碑“集大成”者,三是“大悟笔法”。这种说法基本确立了张裕钊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也得到后世学人的基本认同。
被康有为誉为碑学集大成者的有两个人——邓石如和张裕钊,邓石如的书法表现在篆隶上,张裕钊的书法表现在真楷上——尊魏卑唐理念中的真楷。所谓“千年以来无与比”正是指称这一点,不是篆隶楷诸体的综合评判。
康有为还专门比较邓石如、包世臣、赵之谦与张裕钊的碑学楷书,具体分析各自长短,明确提出邓石如“纯乎古体,张君兼唐宋体裁而铸冶之,尤为集大成也”。康有为没有说张体已超过唐楷,只是放在宋以后帖学楷书的范围内去考察,高扬张体中的那种超越唐楷而上追溯魏齐古意的气格风貌而已。
近代的社会革命、文化转型,书法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变,这直接影响到对于楷书的基本看法。这个过程曲折而复杂,但总体趋向是“楷则”功能的弱化,更具体地说,印刷体楷书一统天下,手写楷书极度萎靡,尤其是毛笔楷书。
我们现在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楷书是规范性书体,以实用为主,实用中也有审美,发挥着社会用字的规范作用,同时也发挥着书法审美的规范作用。所以,楷书是书法艺术的基础。
张裕钊早年取法主要是欧体,当然还有颜柳,中年以后魏碑楷书才逐渐成型,其艺术特色就是庄重、严谨、高古,也不乏俊秀,富有书卷气,这正是张裕钊创造的魏碑新体,把社会的用字规范与审美规范熔为一炉。
北碑书法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艺术水准参差不齐,技术含量悬异,基本上属于无名氏书法。帖学是文士书法、名家书法,审美意识完备而成熟,传承有序。清代碑学的兴盛,是革命性的创新,但不是书法史的断裂,而是累积性的重叠。
从前没有“碑学”,清代下半叶“碑学”盛行起来了,这说的就是碑学帖学的重叠。书法史的发展,就像是滚雪球,越滚越大。从碑学帖学重叠的理念看,张裕钊是文士魏碑楷书的第一人,迄今仍无出其右者。
北碑是无名氏书法,清代士人写碑的卓越者,就是把无名氏书法写成了名家书法、文士书法,张裕钊是一个范例。
当然,对于张裕钊的书法也有许多质疑,主要是认为“千年以来无与比”的这个评价过高,此外还有“馆阁体”“刻板”“单调”等微词。
我们现在看张裕钊的作品,的确是存在这些问题的,比较明显的就是古雅有余而自然略显不足:过于齐整的体式,缺乏一点 “字之八面”的天然;过于程式化的笔画,尤其是内圆外方,缺乏一点恣肆书写的自然。
书法家、美学家陈方既先生曾撰有《张裕钊书法艺术的主要特征》一文,他在文中文为认为张体楷书“以帖学的功力,以魏晋南北朝书之风神,借馆阁体之外壳,创造熔古今于一炉的新书体”。这种概括是比较准确的。
Copyright © 2022 中国书法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神州控股有限公司 技术运营
400-133-5156
微信二维码